​“守望太阳的民族”唱响幸福“新船歌”

□新华社记者 戴锦镕 刘赫垚

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,世居黑龙江、乌苏里江、松花江流域,因地处祖国东方,被称为“守望太阳的民族”。“乌苏里江来长又长,蓝蓝的江水起波浪,赫哲人撒开千张网,船儿满江鱼满舱……”传唱半个多世纪的《乌苏里船歌》,形象描绘了赫哲族的劳动生活场景。

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,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晾晒着渔网,展现着赫哲族“以鱼为生”的特点。每年禁渔期结束后,赫哲人孙玉民都和乡亲们一起捕鱼,以供应族人全年的吃、穿所需的鱼产品。

“鱼是赫哲人的生存密码,现在正值打鱼季,大家都早出晚归,希望有个好收成。”孙玉民说,夏季禁渔期一般是鱼的产卵期,渔民利用这段时间修渔船、补渔网等,或是提前放置大网以备冬捕,禁渔期后就开始忙碌了。

20世纪80年代,国家向赫哲人发放了新型柴油机,安装在村民们的渔船上。生产工具的改善,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,也让赫哲人告别了人力划桨时代。

几十年来,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,赫哲族不断转变生产方式,实现了从单一捕捞到渔农并重、再到多业并举的跨越式变迁。

除了食用鱼,赫哲人还“衣其皮,用其骨”。严寒地区的生活环境及渔猎生产活动,使赫哲族学会了用鱼皮制衣的技艺。

作为赫哲族民族标志的鱼皮、鱼骨制作技艺,是赫哲族历史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也是全世界唯一传承下来的鱼皮制作技艺,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在各大文旅推介活动中,非遗赫哲鱼皮制作技艺染色项目传承人赵同华,带着她的“改良版”鱼皮衣,总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。

赵同华的老师是今年72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”传承人尤文凤。“做一件鱼皮衣,需要大约50条鱼,不同的鱼皮,纹路是不一样的,每一件都很独特。这是赫哲族祖先智慧的结晶,也是渔猎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。”尤文凤说。

从师傅那里学习了鱼皮制作技艺的赵同华,加入自己的创意,经几次迭代升级,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家。鱼皮高跟鞋、鱼皮包、鱼皮手链……在赵同华开办的工作室里,各种时尚的鱼皮制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,让鱼皮技艺“活起来”“走出去”。

上个冰雪季,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景区,赵同华设计的各式鱼皮制品受到游客喜爱,一款能够在夜晚发出荧光的鱼皮雪花挂件受到热捧,一度售罄。

尤文凤说,从全族仅存300余人到如今的5000多人,从只会打猎打鱼,到科学种田,再到制作鱼皮衣发展文化旅游,在党的关怀下,赫哲族唱响了新时代的“乌苏里船歌”。

新华社哈尔滨8月28日电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饕餮新闻 » ​“守望太阳的民族”唱响幸福“新船歌”